常見痛症(肩頸痛、腰痛)與中醫療法

為什麼「痛症」成為都市人通病?

在現代都市生活中,「痛症」已成為普遍的健康困擾。從肩頸痛到腰痛,這些不適往往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。久坐辦公室、長時間低頭滑手機、缺乏規律運動,加上工作壓力,使得身體長期處於不良姿勢,導致肌肉緊繃、關節負擔加重。常見的痛症如肩頸痛、腰痛,甚至坐骨神經痛。

肩頸痛多因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,使頸部肌肉過度疲勞,甚至壓迫神經;腰痛則常與坐姿不正、核心肌群無力有關,嚴重時可能引發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。因此,早期調理至關重要,透過改善姿勢、適度運動、定期伸展,以及尋求專業治療,可以有效緩解疼痛,避免病情惡化。相反,若放任不管,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更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。

 

肩頸痛與腰痛的成因與症狀

現代人常見的肩頸痛與腰痛問題,往往與生活型態及工作習慣密切相關。肩頸痛的主要成因包括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、工作壓力導致的肌肉緊繃,以及頸椎長期處於不當姿勢所產生的勞損。這些因素會造成頸部肌肉僵硬、疼痛,甚至引發頭痛、頭暈等不適症狀。腰痛與腰痠背痛則多與姿勢不良有關,例如久坐辦公、站立時重心偏移,或是核心肌群無力導致脊椎支撐不足。此外,不當的搬重物姿勢,如彎腰而非屈膝提物,更可能造成急性腰部傷害,引發劇烈疼痛與活動受限。坐骨神經痛則是較為嚴重的症狀,其疼痛特徵為從腰部延伸至臀部、大腿後側,甚至小腿的放射性痛楚。這種疼痛可能伴隨麻木、刺痛感,嚴重時會影響行走、站立等日常活動。坐骨神經痛的成因多與腰椎間盤突出、脊椎狹窄等結構性問題有關。

 

中醫如何理解與紓緩這些痛症?

中醫認為「痛則不通,通則不痛」,痛症的形成多與經絡阻滯、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在治療肩頸痛及腰痛方面,中醫認為常見證型包括寒濕痹阻、氣滯血瘀及肝腎不足等。寒濕痹阻者,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導致經絡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治療上以溫經散寒、祛濕通絡為主,常用艾灸、拔罐及溫針療法。氣滯血瘀者,多因長期姿勢不良或外傷所致,治療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原則,常用針灸配合血府逐瘀湯。肝腎不足者,多見於中老年人,治療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健骨為主,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中醫治療肩頸痛和腰痛,強調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證型採取個性化治療方案,並注重疏通經絡、調理氣血,從根本上解決痛症問題。

 

常見的中醫調理方式

中醫結合多種手段,達到調和陰陽、平衡氣血的目的。透過針刺肩井穴可緩解肩頸僵硬,或阿是穴針對局部痛點進行治療,而腰陽關穴則有助於改善腰痛。推拿透過手法按摩,放鬆肌肉緊繃,改善氣血流通,尤其對慢性緊繃症狀效果顯著。拔罐則利用負壓原理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排除體內濕氣與毒素。兩者結合,能有效緩解肌肉疲勞與疼痛,提升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。此外,內服中藥如活血化瘀的丹參、補腎強筋的杜仲、祛濕止痛的蒼朮,能從內在調理身體機能。外敷膏貼則可配合針灸,針對局部疼痛進行治療,提升療效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預防勝於治療。正確的坐姿與站姿能有效減少肌肉與關節的負擔,預防疼痛再發。日常配合伸展運動,如八段錦、太極等,能舒筋活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此外,護腰、護頸等日常建議,也能幫助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。

 

FAQ:常見問題解答

  1. 中醫有什麼方式紓緩肩頸痛?
    • 針灸:透過特定穴位的刺激,疏通經絡,緩解疼痛。
    • 推拿:運用專業手法進行經絡按摩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
    • 拔罐:利用負壓原理,促進氣血運行,紓緩肌肉緊張。
    • 中藥調理:依據患者體質,選用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的中藥方劑。
    • 姿勢矯正:提供專業的姿勢指導,預防因不良姿勢導致的慢性疼痛。
  2. 中醫如何紓緩患者長期腰痛?
    • 中醫治療長期腰痛,主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,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。治療方案著重於長期調養肝腎功能,通過補益肝腎、強筋健骨來改善腰痛症狀。同時,配合專業的理筋手法,疏通經絡氣血,以達到緩解疼痛、恢復功能的治療效果。
  3. 針灸對紓緩肩頸痛有幫助嗎?
    • 針灸的作用機制主要通過刺激特定穴位,調節局部經絡氣血運行,從而達到止痛、舒筋、活絡的功效。根據現代醫學研究,針灸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速代謝廢物的排除,有效減輕肌肉組織的炎症反應。
  4. 坐姿不良引起肩頸痛,怎麼辦?
    • 從中醫角度而言,肩頸疼痛主要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針灸可疏通經絡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然而,若要根治問題,必須配合姿勢矯正訓練。建議進行進行頸部深層肌群訓練;亦可強化核心肌群,如平板支撐,改善整體姿勢穩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