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艾灸是一種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,主要利用艾草燃燒產生的熱力與藥效,通過特定穴位或經絡的刺激,達到調理身體、預防疾病及治療病症的目的。中醫認為人體的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而經絡上的穴位則是氣血匯聚之處。通過艾灸刺激這些穴位,可以調節經絡的氣血運行,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,從而達到治療效果。艾灸的操作方式主要有兩種:直接灸與間接灸。直接灸是將艾絨直接放置在皮膚上燃燒,而間接灸則是在皮膚與艾絨之間放置隔熱材料,如薑片、蒜片或鹽等,以減少對皮膚的直接灼傷。此外,現代艾灸還發展出多種形式,如艾條灸、溫灸器等,以適應不同需求。
首先,艾灸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。在寒冷季節或體質偏寒的人群中,艾灸可以通過其溫熱的特性,促進血液循環,驅散體內的寒氣,從而緩解因寒氣引起的各種不適,如關節疼痛、肌肉僵硬等。
其次,艾灸有助於調節氣血。中醫認為,氣血的流通是人體健康的基礎。艾灸通過刺激穴位,可以調和氣血,改善氣血不足或氣滯血瘀的狀況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增強體質的效果。
再者,艾灸具有強化免疫系統的作用。通過艾灸的刺激,可以激活人體的免疫細胞,增強身體的抵抗力,對於預防傷風顯著效果。
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。此穴位被稱為「長壽穴」,艾灸足三里可調理脾胃、增強消化功能、提升免疫力,適合用於慢性疲勞、消化不良及體質虛弱者。而關元穴位於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3寸處。此穴位為「元氣之根」,艾灸關元可補腎固本、調理生殖系統,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等症狀。大椎穴位於頸部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此穴位為「陽氣之會」,艾灸大椎可疏風散寒、提升陽氣,適用於感冒、頸椎病及免疫力低下者。
艾灸主要使用艾條或艾絨,建議選擇品質優良、無雜質的艾草製品,以確保效果與安全性。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穴位,常見的穴位包括足三里、關元、神闕等,若有疑問可諮詢專業中醫師。將艾條點燃,待其穩定燃燒後,對準選定的穴位進行溫灸。注意保持適當距離,避免燙傷。艾灸時應以溫熱感為宜,避免過熱。一般每個穴位灸10-15分鐘。艾灸結束後,將艾條完全熄滅,建議灸後多喝水,避免受涼。艾灸的最佳時間為上午9點至11點,此時陽氣旺盛,效果更佳。晚上9點後不宜艾灸,以免影響睡眠。艾灸頻率方面,每週1-2次,適合於日常保健與增強免疫力。
孕婦尤其是懷孕初期的女性,應避免進行艾灸。艾灸的溫熱作用可能會刺激子宮,導致子宮收縮,增加流產或早產的風險。此外,患有高熱、急性感染或炎症(如肺炎、急性腸胃炎等)的患者不適合進行艾灸。艾灸的溫熱作用可能會加重體內的熱邪,導致病情惡化。而患有嚴重皮膚病(如濕疹、牛皮癬等)或皮膚有開放性傷口、潰瘍、燒傷等的患者,亦不適合進行艾灸。艾灸的熱刺激可能會加重皮膚病變,甚至引起感染。兒童尤其是嬰幼兒,由於皮膚嬌嫩、體質較為敏感,艾灸的熱量可能會對兒童的皮膚造成損傷,且兒童無法準確表達不適感,容易導致意外情況。進行艾灸前,建議先諮詢中醫師,了解自身體質及禁忌,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艾灸具有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、調理氣血等多種功效,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,幫助維護身體健康。
艾炙的頻率應根據個人的體質、病情以及治療目的靈活調整。保健養生者每週1至2次即可,疾病治療者可適當增加頻率。
艾灸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每天進行,其頻率應根據個人體質、健康狀況及季節變化等因素靈活調整,過度使用可能適得其反。建議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,以確保安全與效果。
孕婦、兒童、皮膚敏感或有傷口者、高熱或急性炎症患者、糖尿病患者及體質虛弱或氣血虧虛者應應謹慎或避免使用艾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