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,主要發生於子宮的平滑肌組織中,在育齡婦女中相當普遍,尤其在30至50歲之間的年齡段。子宮肌瘤的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明確,但研究顯示,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變化可能與其發生和發展有關。子宮肌瘤可以根據其生長位置分為幾種類型:黏膜下肌瘤,這類肌瘤生長於子宮內膜下方,會導致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出血;壁內肌瘤,這是最常見的類型,肌瘤位於子宮壁的肌肉層中,會引起子宮增大;漿膜下肌瘤,這類肌瘤生長於子宮外壁,可能會壓迫周圍的器官,如膀胱或直腸,導致相應的症狀;帶蒂肌瘤,這類肌瘤通過一根細長的蒂與子宮相連,可能會在腹腔內移動,引起疼痛或不適。
雌激素和黃體酮被認為是促進子宮肌瘤生長的主要荷爾蒙。這些荷爾蒙在女性生育年齡期間水平較高,而肌瘤在更年期後通常會縮小,顯示荷爾蒙對其生長的重要性。而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可能影響子宮肌瘤的發生。例如,肥胖、高血壓、飲食中紅肉攝取過多以及缺乏運動等,都被認為會增加患病風險。此外,長期暴露於環境荷爾蒙(如塑化劑)也可能對子宮肌瘤的形成產生影響。此外,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可能與子宮肌瘤的形成有關,某些免疫細胞和炎症因子的過度活化可能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。
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是月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。患者可能會發現月經期間出血量明顯增加,甚至伴隨血塊,導致貧血,進而引發疲勞、頭暈等症狀。而肌瘤的生長可能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,導致骨盆區域的疼痛或不適。部分患者會感到下腹部有沉重感或壓力感。如果肌瘤生長在子宮前壁並壓迫膀胱,可能會導致頻尿、尿急或排尿困難等症狀。當肌瘤體積較大時,患者會感到腹部腫脹或摸到硬塊,可能被誤認為是體重增加或懷孕。另外,子宮肌瘤會影響受精卵的著床或胎兒的發育,導致不孕或增加流產的風險,特別是在肌瘤位於子宮腔內的情況下,這種風險更高。
中醫診斷子宮肌瘤的方法主要基於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的理論體系,結合患者的症狀、體徵及體質特點進行綜合分析。
中醫會注意患者的面色、舌象、體型等特徵。子宮肌瘤患者常見面色晦暗或蒼白,舌質多偏暗或有瘀斑。問診是中醫診斷的重要環節,通過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、病史及生活習慣來了解病情。子宮肌瘤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異常(如經量過多、經期延長)、下腹疼痛、腰酸背痛、白帶增多等。而切診包括脈診和觸診。脈診是中醫的特色診斷方法,通過觸摸患者的脈搏來判斷氣血運行狀態。子宮肌瘤患者的脈象多呈現弦滑、沉細或澀脈,反映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的病理變化。觸診則是通過按壓腹部來檢查是否有腫塊或壓痛,子宮肌瘤患者常在下腹部觸及硬塊。而中醫在診斷子宮肌瘤時,亦會參考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,如超音波、MRI等影像學檢查,以明確肌瘤的大小、位置及數量,並與中醫辨證相結合,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。
除了醫學治療外,飲食與生活方式的調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控制肌瘤的生長,甚至縮小肌瘤。高纖維食物有助於調節體內雌激素水平,從而抑制肌瘤的生長。建議多攝取全穀類(如糙米、燕麥)、蔬菜(如菠菜、花椰菜)和水果(如蘋果、梨)。此外,植物雌激素可以與體內過多的雌激素競爭受體,從而抑制肌瘤的生長。建議多攝取豆類(如黃豆、黑豆)和豆製品(如豆腐、豆漿)。相反,高脂肪食物會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,從而促進肌瘤的生長。應避免攝取油炸食品、肥肉和高脂乳製品。而加工食品中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劑和防腐劑,對激素平衡產生負面影響,故應避免攝取罐頭食品、速食和零食。最後,規律運動有助於調節激素水平,改善血液循環,並減少壓力。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或瑜伽等。
子宮肌瘤若不處理,可能會逐漸增大,進而壓迫周圍器官,如膀胱或直腸。這可能導致頻尿、排尿困難、便秘或下腹部不適等症狀。而對於計劃懷孕的女性來說,未經處理的肌瘤會成為懷孕過程中的一大障礙。
增加膳食纖維攝取、選擇低脂飲食、增加Omega-3脂肪酸的攝取、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攝取及保持均衡飲食與健康體重,有助於減緩子宮肌瘤的發展。
一般來說,若肌瘤體積較小且無明顯症狀,建議每6至12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,以監控其生長速度和變化。若肌瘤生長迅速或懷疑有惡性變化的可能,醫生可能會建議縮短追蹤間隔,進行進一步的診斷或治療。
子宮肌瘤轉變為癌症的機率較低,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,特別是對於症狀明顯或肌瘤快速增長的個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