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診症時間:星期一至日 10:00 - 13:00,14:00 - 19:00 (公眾假期休息)
預約電話:+852 3468 2180 |+852 3468 2263
皮膚敏感的種類很多,主要包括︰
接觸性皮膚炎患者直接接觸某些物質而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,這些物質可能是化學品、植物、藥物等,接觸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、癢感、水泡等症狀;
過敏性皮膚炎是一種以皮膚過敏反應為特徵的疾病,通常由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(如花粉、灰塵蟎、某種食物)產生的過度反應而引起;
刺激性皮膚炎則是長期接觸某些刺激性物質(如肥皂、清潔劑、化學溶劑等)所引起的皮膚損傷,這種情況通常與皮膚的屏障功能受損有關,症狀包括發紅、脫皮和灼熱感等。
此外,部分人對紫外線或特定光線(如藍光)過敏,稱為光敏感反應,這些人群在日曬後,皮膚可能會出現紅斑、脫屑及刺痛感。
皮膚敏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,會引發的表現形式因人而異。最普遍的症狀為瘙癢,敏感肌膚通常伴隨強烈的癢感。部分人可能在皮膚觸摸或接觸到某些產品(如化妝品、清潔劑)後,產生刺痛或灼熱的感覺。由於敏感皮膚的水分屏障功能受損,患者容易導致皮膚乾燥,甚至出現脫屑的現象。而長期的皮膚敏感可能導致皮膚觸感變得粗糙,缺乏光滑細緻的質感,部分區域會變得暗沉或暗紅,影響整體的肌膚美觀。
首先,生理因素在皮膚敏感的成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,皮膚的結構由數個層次組成,其中表皮層的角質層作為屏障,可以抵禦外界刺激。然而,當這層油脂和水分不足時,皮膚便容易失去保護性,導致敏感。此外,年齡也會影響皮膚的敏感程度,隨著年齡增長,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減弱,加上內分泌變化,使皮膚更容易受到刺激。其次,環境因素對皮膚的敏感狀況亦有顯著影響,氣候變化、空氣污染、紫外線照射以及極端溫度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。例如,寒冷乾燥的空氣會導致皮膚水分流失,使皮膚變得敏感。此外,某些化學物質和過敏原,如香料、染料和某些金屬,也可能引發過敏性反應,加重皮膚敏感的症狀。
醫生首先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歷詢問,包括皮膚病史、過敏史、家族史以及最近的生活變化和環境因素。這些信息有助於醫生判斷潛在的過敏源或皮膚敏感的觸發因素。在診斷過程中,醫生會進行全面的皮膚檢查,觀察皮膚的顏色、質地、損傷和炎症等情況,可協助醫生初步判斷皮膚敏感的類型和程度。對於懷疑由過敏引起的皮膚敏感,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皮膚過敏測試,包括皮膚刮片測試。某些情況下,醫生會建議進行血液檢查,以檢測體內的免疫反應或特定的過敏性抗體(如IgE),這些數據將有助於確定是否存在過敏反應。
治療皮膚敏感的第一步是識別並避免接觸潛在的過敏源,如化妝品、洗浴產品或環境因素(如花粉、塵蟎等),患者可以考慮進行過敏測試,以確定具體的過敏原。此外,保持皮膚的水分是防止敏感的重要措施,可選擇含有甘油、透明質酸等成分的保濕劑,幫助修復和滋潤受損的皮膚層。而飲食對皮膚的健康亦有直接的影響,建議增加攝取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如魚類、亞麻籽等,有助於減少炎症。
敏感性皮膚表現為紅腫、刺痛、瘙癢和脫皮等,因此了解自己皮膚敏感的具體原因,能夠更好地對症下藥,避免觸發相關症狀。敏感肌膚通常表現為乾燥,因此保持肌膚的水分至關重要,選擇富含保濕成分的護膚品,如透明質酸、甘油等,可以幫助鎖住水分,保持肌膚的水潤感。此外,飲食對於皮膚的狀況亦有著重要影響,建議採取低過敏原的飲食模式,少吃辛辣、油膩與加工食品,增加水果、蔬菜和全穀類的攝入。最後,保持充足的睡眠能促進肌膚的自我修復,減少壓力和焦慮,進一步改善皮膚狀況。
春季通常伴隨著氣溫回升和空氣中的花粉增加。對於過敏性皮膚的患者,許多人會因為花粉而引發過敏反應,導致皮膚出現紅腫、癢感等不適症狀。此外,春季的氣候變化大,溫差較大,也可能使皮膚失去水分,加重敏感的情況。夏季陽光強烈,紫外線的增強,對於皮膚的傷害亦不容忽視。對於敏感肌膚,陽光暴露可能會導致皮膚紅腫、灼熱及皮膚屏障受損等問題。而秋季則是乾燥的季節,空氣濕度下降,皮膚容易出現乾燥和緊繃感。當冬季來臨時,寒冷的氣候和室內的取暖設備,會進一步加劇皮膚的乾燥問題。
敏感皮膚往往有破損或損傷的情況,使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弱,令細菌或真菌容易入侵,導致皮膚感染。常見的感染包括細菌感染、癬等,這些感染不僅會加重原有的敏感情況,還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療干預。而長期的皮膚敏感可以轉變為慢性皮膚問題,如玫瑰痤瘡或特應性皮膚炎,這些疾病通常伴隨劇烈的不適,進一步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,導致焦慮或抑鬰等問題。此外,由於皮膚的炎症反應,敏感的部位可能會出現色素沉著(暗沉或斑點)或色素脫失(白斑情況),這些變化在某些情況下是永久性的。
中醫認為皮膚敏感多由於內外因素的相互影響,內因包括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等,外因則主要是風、寒、濕熱等外邪侵襲,故中醫在治療上強調調理人體的內部平衡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若患者表現出乾燥、瘙癢的情況,則可以使用滋陰潤燥的藥材,如百合、天冬、川貝母等;若皮膚紅腫、熱痛,則多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如黃連、蒲公英等。而外用中藥膏劑也是一種常見的輔助療法,例如馬齒莧、蘆薈等具有消炎、抗過敏效果的藥物,可以用於皮膚敏感區域,達到舒緩和修復的作用。
此外,中醫還倡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,建議敏感體質者儘量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及過敏性食物(水產品、堅果等),多攝入新鮮蔬果和清淡飲食,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,從而減少皮膚敏感的發作機會。
如果皮膚出現輕微的紅疹或癢感,通常可以通過調整護膚品或避免已知過敏源來改善。然而,如果症狀持續不退,或出現嚴重的紅腫、水泡、渾身發癢等情形,就應該考慮就醫。
若您的皮膚敏感持續超過幾天,未見改善,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惡化的情況,便應就醫進行評估及治療。此外,當敏感症狀伴隨全身性症狀,如發燒、全身不適或關節疼痛等,更需立即就醫,這可能是系統性疾病的徵兆。
如果您的皮膚敏感主要表現為輕微紅腫、乾燥或刺痛,但沒有持續的灼熱感或明顯的皮疹,患者可先嘗試自行處理,使用溫和的潔面產品以及保濕劑,有助於紓緩輕微的不適感。但若情況加重,及時尋求醫療建議是明智之舉。
選擇適合敏感肌膚的洗護產品應該從成分、pH值、敏感性測試及個人肌膚狀況入手。
過度清潔皮膚、使用刺激性產品、忽視防曬、缺乏保濕、不當的飲食習慣及壓力管理不足等,都會加重皮膚的敏感程度。